4月10日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,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。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,才能端稳中国饭碗,才能实现粮食安全。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,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。
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
“‘百业农为先,农业种为先’,良种好比农业的‘芯片’。良种是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‘三品一标’链条的龙头。”中宏观察家、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司长高俊才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,我国水稻和小麦单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位置,但大豆和玉米的单产仅是国际先进水平的2/3左右,提高产量需在良种、灌溉等方面下大气力。他强调,“‘打好种业翻身仗’,要按照问题导向、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,确定主战场和主攻方向。”
“种子是农业的芯片,是保障粮食安全、建设生态文明、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。”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、教授李冬梅告诉记者,国以农为本,农以种为先,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,也是世界种子市场大国,农作物常年用种在100亿公斤左右。世界上90%的食用农作物都是用种子播种进行栽培的,种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必须物资。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,粮食总产增长的80%依赖单产提高,单产提高的60%~80%源于良种贡献。2020年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45%,种子成为农畜产品生产和国家安全的基础,也直接关系到百姓的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和“钱袋子”。
“种质资源是种子的芯片,是育种科技创新的关键。”李冬梅指出,种业竞争的本质是科技创新竞争,种业振兴的实质是要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。在生物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,种质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,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指标之一。种质资源越丰富,基因开发潜力越大,就越有利于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。种业核心技术创新不足,是种业发展主要面临的“卡脖子”问题之一。当前,国际种业已进入“生物技术 信息化”的育种4.0时代,而我国仍处在以常规杂交选育为主的2.0时代。要实现我国种业振兴、种业科技自立自强、种源自主可控,根本上就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创新,发挥科技引领的作用,为推动我国种业现代化奠定扎实的基础。
“芯片驱动”助推种业高质量发展
四年前,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考察,专程前往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,强调“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”。4月10日在海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,第一站就来到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,了解海南支持种业创新等情况,再次指明种子之于中国饭碗、之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我们“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”“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”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,“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”“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,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”。
“根据国家‘十四五’规划纲要,今后将加强遗传细胞和遗传育种方面的科技攻关,推进农作物、畜禽水产、农业微生物等重大新品种创制;建设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、种质资源中期库,提升海南、甘肃、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水平,建设黑龙江大豆等区域性育制种基地。”高俊才告诉记者,同时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,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,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。他强调,这一系列战略战术的“组合拳”,将大大推进我国的种业现代化,助力农业现代化。
“加强种质资源挖掘评价利用是解决种源‘卡脖子’核心关键。”李冬梅告诉记者,自“六五”以来,国家相关部门围绕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育种,组织全国优势科研院所、大专院校、龙头企业进行联合攻关,取得卓越成效。但也存在突破性品种数量少、育种材料资源优势减弱、遗传基础狭窄、育种手段相对落后、育种创新体系薄弱等突出问题。当前我国种业进入转型发展关键期,发展创新动能日益增强,迫切需要政府、企业、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多方优势互补、同向发力,加快破解品种创新能力不足、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难题,加快推进科企合作模式创新和商业化育种体制机制创新,加快推进现代生物育种。
“开展重点物种种源联合攻关,实现种业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,充分发挥种业‘芯片驱动’的支撑引领作用,助推种业高质量发展,确保种子供给安全,真正做到‘中国碗装中国粮,中国粮用中国种’。”李冬梅强调。